Hi there,我是 Min!在這篇我想跟你分享:追劇除了開心,也可以是時態苦手的救星。
這篇就用 Netflix 的英國小清新成長影集 Heartstopper《戀愛修課》示範,含有第一季結尾的雷,請斟酌是否要繼續往下讀。
英文時態一直是許多人感到很謎、霧煞煞的文法。想搞定時態,多數人不是埋首文法書,就是報名文法課,這邊我想推薦你另外一條路:
那就是打開你家的螢幕,開始看劇。
在推坑 Heartstopper 第一季時,我曾從粉絲視角聊到 Nick 向媽媽出櫃的暖心段落。今天我想改以老師視角,示範追劇也可以有助於我們跟時態培養感情。
為了讓你自己在看影集時參考,文中也會穿插我教學時的原則和操作。Ready? Let’s go!
目次
一、想搞定時態,為什麼適合追劇?
先速速喚醒一下你的記憶,關於英文的時態,常會聽到 OOXX 式。
OO 有 3 種,分別是「過去」、「現在」、「未來」。
X X 有 4 種,分別是「簡單」、「進行」、「完成」、「完成進行」。
OOXX混搭起來,就是大家在校期間,會被勾勾纏起碼 6 年的 12 個時態。這些時態,有人從未搞懂;有人自以為搞懂;有人算懂了,輪到自己說寫時,則會東漏西錯。
接下來我要說的,可能會顛覆你的認知:文法書和文法課,有可能就是你時態學不好的原因,如果你只有依賴它們的話。
文法書和文法課有其限制,不適合當成你熟悉文法的唯一來源。
一來是基於教學上的考量,它們的內容多落在有限的框架,比不上真實情境的範圍和靈活度。
二來是只聚焦在分析規則,且講得很細時,可能會反效果。用我們的母語舉例,中文裡表示時態的「了」,在華語語法書分類成「了 1」、「了 2」、「了 3」、「了4」等用法。
我曾讀完鉅細靡遺的分析和例句,就算我是喜歡中文的母語者,到後來都昏頭了。原本覺得還算清楚的部分,也開始亂了。
在時態的教學上,從前我得到的「教訓」是學生看似懂了、習題也全寫對,等輪到他們親自說寫,或是看母語者的影片文章,依然有無法接軌的落差。
這就是為什麼可以的話,後來我上課都偏好直接用母語者內容(authentic materials)當主教材,省得學生多繞路。
總之,時間和心力千萬不要全部耗在文法書和文法課,把你的主力放在多多觀察 + 模仿母語者真正在使用的內容。
而影集正是母語者內容的來源,更同時提供了情境、畫面、聲音,有助於學習者融入和吸收,更有趣,也更有效!
二、從示範段落,觀摩時態的跳動
以下節錄自第一季 Nick 跟媽媽的對話。他白天跟 Charlie 去海邊玩,回家後決定跟媽媽出櫃。
每一句標示的顏色,為該句顯示時態的部分。
學習者常以為一段話只會有一個或兩個時態,但是我們瀏覽顏色的分布,會發現這段話共含五個時態。也就是說,在自然情境的使用上,時態有可能是多元的,並且不斷靈活跳動。
靈活性也是很多時態苦手在說跟寫(= 輸出,output)時,會特別感到噁心、頭大的地方。好消息是,一邊追劇,一邊留意母語者怎麼用,苦手有機會越來越上手,越來越習慣這樣的跳動。
這段對話的標色處,是方便你逐句留意 Nick 跟媽媽使用什麼時態,平時你可以養成主動持續觀察的習慣。以下是對話中,幾個容易忽略的例子:
1. That’s not what I was going to say.
Nick 在澄清時
是指「我剛才不是打算講這個」
所以用 was going to
2. I’m sorry if I ever made you feel like you couldn’t tell me that.
這邊媽媽會用 made 跟 couldn’t
是因為她是指「以往」、「曾經」、「之前」
3. How long have you known?
這邊的 How long
媽媽是問 Nick 從知道自身性向起
一直到出櫃的當下
所以用 have + p.p.
可能會誤用成 How long do you know
在上面的例子,我刻意避開了每個時態的名稱,只提動詞區本身(如 was)或形式(如 have + p.p.)。
有些人時態會卡住,是因為這些名稱對他們而言,如過去完成式、現在完成式、現在完成進行式,又是另一種要消耗他們認知成本的負擔。
遇到這種卡關的絆腳石,其實可以先繞過,不要太在乎每個時態叫什麼,記得動詞區長什麼樣子最重要。
三、看劇時,如何培養時態的語感?
在實際操作上,可分成看字幕、逐字稿、設心態來執行。
1. 看字幕
看影集學英文時,字幕到底要不要開?只開中文或英文好嗎?還是要安裝擴充工具開雙語(如 language reactor )?這些操作方式各有擁護者。
我自己看劇或幫學生上課,通常偏好只開英文字幕,因為這樣比較能同時接受聽覺 + 視覺的刺激。
看英文字幕的第一個門檻是速度,如果你不熟,視線可能會跟字幕跟得氣喘吁吁。這個跟肺活量一樣,是可以靠鍛鍊解決的,有決心撐個一陣子,就會漸入佳境。
如果你很堅持不打算練這個,那就採用二刷的折衷方式吧,第一遍看中文字幕,對劇情有個概念(我也會出這種作業給學生),二刷時就能比較專心在英文上面。
有學生問過我對於同時開雙語字幕的看法,我本身是不甲意。主因是學習時務必考慮人性,除非是擅長一心多用的人,不然到後來誰不是眼裡只容得下劇情和中文而已(笑)。
話說回來,如果你是把雙語字幕用在一刷,二刷時再回到純英文字幕,這也是一個折衷方法。前提是一定要二刷。
2. 逐字稿
有時候我會請學生手抄完整或一部分的字幕,一來加強印象,二來學生有時候發現原本沒注意到的疑問。
如果你是自學,沒那個時間或力氣,可以去找現成的字幕文稿。一個方法是「Google 英文劇名,空格後加上 transcript」,網路上常會有影集的逐字稿。
另一個方法是看影集時開外掛 language reactor,就能另外複製字幕。
3. 設心態
在看字幕時,你的心態上需要設定在多咦的模式:「原來這個時候,他們是這樣用的啊,我先記起來!」
如果你只是停留在:「怎麼跟我原本想的不一樣?超怪,不理它!」,這樣就學不起來了。
當然,遇到有疑問堵塞不通的地方,老師、書籍、網路的教學文都可能成為威猛先生。不過,可能當下有些部分是威猛先生也沒用的,你聽完、看完解說,還是無法完全通暢。
這種情況其實你也可以暫時先放著,隨著你在母語者內容看到更多相似的用法,就會越來越熟悉,覺得很自然了。
有時你會覺得「怪」,是因為自己以往沒注意,或看的太少。我用一本很久以前讀過的商英書當例子。
那本是英文母語者寫的,作者提到在講未來的事時,很多學習者都習慣只使用 will + 原形動詞,但這個用法的曝光率,其實有時不如其他說法。
當時我有點疑惑,但仍放在心上,沒有覺得「怪怪的,不理它!」。後來我也發現,作者說的 be + V-ing、be going to + V.、will be + V-ing,的確比我之前留意到的,還要比 will + 原形動詞更常出現。
四、結語
追劇學英文,不是像一些人以為的只能用在聽力或口說,只要操作得當,追劇對文法也可以很有幫助。
尤其是像時態、假設語氣、關係子句這些看起來好像很複雜、嚇人的文法,換作出現在影集時,看起來通常會親切很多。(我自己在教學生時,就比較喜歡使用這些東西來講文法。)
想想你感興趣、有愛的作品有哪些?就從打開英文字幕開始吧!Happy Learning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