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i there,我是 Min!在這篇我想跟你分享的是常見英文說寫錯誤。
我挑選的,全都是在校生和社會人士經常感覺很自然,但其實有誤的內容。
為了方便你理解,我會使用比較簡短的例句,並在後面附上小解析。
推薦你每看完一句,都要唸出聲幾次(視線移開,不要同時看文字),建立身體的肌肉記憶,這樣換你實際說寫英文時,才不會各種大卡小卡。
目次
文法
1. I had seen the movie.
正解:
I have / I’ve seen the movie.
常見誤解:
「我看過那部電影」是在過去做的事情,而過去完成式=過去做完的事,所以是用 had + p.p.。
事實上:
所謂的過去完成式,其實是代表「比過去更早發生的事」,例如:
I had seen the movie when she asked me if I was interested.
(她問我有沒有興趣時,我就已經看過那部電影了。)
這邊的「問」,是在過去發生而且結束了的事,所以是用 asked。
而「看電影」又比「問」更早發生,所以是用 had seen。
2. I’ve seen the movie last year.
正解:
I saw the movie last year.
常見誤解:
「我去年看過那部電影。」中文聽起來很自然,加上表達「做過」,所以用現在完成式。
事實上:
在英文裡,句子出現過去時間的用語,如 last year、in 2020、five years ago、yesterday),不會使用 have / has + p.p.。
句子有明確的過去時間,使用過去簡單式即可。
Min 的小補充
have / has + p.p. 會用來表示「做過,但沒有指出明確時間」的句子。
試比較下面「我去過義大利,是五年前去的」這兩句英文:
I’ve been to Italy.
去過,但沒有講明確時間,所以使用 have been。
I went there five years ago.
有明確的過去時間,所以使用 went。
複習一下:
I’ve been to Italy. ⭕
I went to Italy five years ago. ⭕
I’ve been to Italy five years ago. ❌
3. Your English is better than me.
正解:Your English is better than mine.
(mine 在這邊等於 my English。)
常見誤解:
「你的英文比我好。」聽起來很自然。
事實上:
這邊在比較的,是「你的英文」跟「我的英文」,而不是跟「你的英文」跟「我這個人」比,所以用 me 不合理。
4. There has a new convenience store.
正解:
There is a new convenience store there.
常見誤解:
「那裡有一間新的便利商店。」聽起來很自然。
事實上:
想表達「那裡有」,是用「 There is / are … there.」。為什麼會有兩個 there?
句首的 there 是跟 is / are 一組,形成固定用法,單純表示「有」。
句尾的 there 才是表示「那裡」。
Min 的小補充
has 當「有」時,主詞必須是名詞或代名詞,但 there 是副詞,所以不能用來當主詞。
如果你只是想講「街上有一間新的便利商店」,沒有想說「那裡」,就用 There is a new convenience store on the street.
5. Don’t hesitate to contact with me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.
正解:
Don’t hesitate to contact me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.
常見誤解:
「跟我聯絡」用 contact with me 聽起來很自然。
事實上:
contact 當動詞時,是及物(= 可以直接加受詞)的用法,所以再用 with 是多餘的。
其他正確用法的例子,如 contact me、contact the customer、contact his family。
Min 的小補充
什麼時候會用「contact with +人」?答案是 contact 當名詞使用時,如:
She’s lost contact with most of her old friends.
(她已經跟多數老朋友都沒有聯絡了。)
這一句的 lose contact with,其中的 lose 是動詞,contact 是名詞。
6. My neck is hurt.
正解:
My neck hurts.
常見誤解:
「我的脖子在痛」,「痛」是 hurt,而句子需要動詞,所以用 is。
事實上:
hurt 表示「痛」時,本身已經是動詞,而非中文聽起來的形容詞。
而且,其實 hurt 完整的含義是 to feel painful(感到疼痛),已經有 feel,所以你可以安心不需要用 is。
由於這違反很多人的直覺,這邊加碼使用 Oxford 的例句,加強你的印象:

用字
1. I was so boring in the morning.
正解:
I was so bored in the meeting.
常見誤解:
「覺得無聊」的單字是用 boring。
事實上:
單看這個句子本身沒有錯,但它跟中文「開會時我覺得很無聊」想表達的意思不同。
仔細想想,這一句的無聊,是 I「本身覺得無聊」,或是「讓別人覺得無聊」?
如果你想表達「人(或動物)本身覺得無聊」,要用的是 bored。
如果你想表達「讓別人感到無聊」,才會用 boring。也就是說,如果你是真心覺得自己在開會時的表現很無趣,用 I was so boring 就完全沒問題。
2. I like to know new friends.
正解:
I like to meet new people.
常見誤解:
「我喜歡認識新朋友」聽起來很自然。
事實上:
單看這個句子本身其實不算錯誤,但它跟中文「我喜歡認識新朋友」想表達的意思不盡相同。
中文在說「認識新朋友」時,背後的含義是指結識新的、原本不認識的人,而且也不見得真的會變朋友。
因此,這種情況的結識,英文比較會用 meet(遇見)跟 people(泛指人),即 meet new people。
know 這個字則常帶有「更深一層認識」的意味。
3. I slept with a friend in the trip.
正解:
I share a bed/room with a friend in the trip.
常見誤解:
「我出遊時跟朋友一起睡」聽起來很自然。
事實上:
sleep with someone 在英文經常有「跟人發生關係」的含義。所以,除非你跟朋友真的有🔞 的發展,不然你這樣說怕引起誤會。
如果單純想表達跟某人「睡同張床」、「同間房」,還是用 share a bed、share a room 會更清楚,share 意思為「共用」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