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會覺得自己的英文再怎麼上課或自學,效果好像有限嗎?
如果會,有可能是因為你漏掉了黃金三要素的其中一點,或是全部。
就像在地球上的我們要想活下去,靠的是陽光、空氣、水,同樣的,在學習英文時想要一次次累積進步,其實也有三個要素:
- 母語者內容
- 多咦多唸
- 要存句子
先簡單解釋給你看這幾個要素的定義。
所謂的母語者內容(authentic materials),指的是文字和影片內容的對象,是給母語者看的,不是那些刻意為了學習者或考生設計的內容,所以我稱為「母語者內容」。
而多咦多唸,是要覺察母語者的用法,只有覺察還不夠,還要做到開口模仿。
至於要存句子,是代表你接觸過的內容,可以用句子做為練習和記憶的單位,而不是用很多人習慣的單字片語。
這邊揷題一下,你看過《原子習慣》( Atomic Habits)嗎?我很喜歡書在一開頭分享的英國自行車隊的故事。一個表現爛到連廠商都嫌的國家隊,是那種經年累月的爛,
幸好,後來有一位新教練加入,針對車隊的各種細節一一調整,成效就開始大爆發了。
重點來了,那位教練調整的,並不是一般人會以為的增加選手的練習,而是對所有大大小小的點去微調,包括很多人會忽略的地方。
像是找出能讓每個選手睡得最好的枕頭和床墊,或是聘請外科醫生教選手如何好好洗手,來降低感冒的機率(沒想到吧,連洗手這種「小事」都特地花錢找專家來示範)。
回到英文學習,在許多可以調整的點當中,我從自己以前跟許多學生走過的冤枉路,精選出了這三項,希望對你有幫助。接下來我就一一拆解這些要素。
目次
有效的英文學習要素ㄧ:母語者內容
1. 留意你接觸的素材,可以分為「學習者內容」和「母語者內容」
你在學英文時所接觸的內容,其實可以概分為兩種:
一種是給母語非英文的人(non-native English speakers)看的,大家比較熟悉的來源通常就是這種,例如:學校課本、文法書、教學雜誌(空英、常春藤、LiveABC),這種我稱為「學習者內容」。
另一種就是給英文母語者(native English speakers)看的,例如:歐美名人社群媒體的發文和短影音、YouTube、電影、影集、小說、Time 雜誌、CNN 新聞,在外語教學的領域,這類內容統稱為 authentic materials(真實語境的教材)。為了方便你好記跟辨認,我統稱為「母語者內容」。
這樣你就可以直接從「我現在學的東西,是給誰看的?」,去判斷自己在看的內容是哪一類。
現在,請你想一想:你學英文的所有教材,有多少比例是「學習者內容」?又有多少比例屬於「母語者內容」?
如果你都只有接觸「學習者內容」,這樣你再怎麼認真,都容易事倍功半,因為從以前到日後,你遇到的問題可能會有:
狀況 1
覺得英文很無聊、學英文很麻煩,「我對英文就是沒興趣!」、「我不喜歡英文!」
狀況 2
你在學校的大小考或是一些檢定考分數還過得去,但是等你為了工作或求學參加多益、雅思、托福時,才發現要拿到需要的成績會滿吃力。
狀況 3
你在檢定考拿到需要的分數了,但是在職場或求學需要跟外國人實際溝通時,卻發現自己不懂、不會用「考試以外的英文」。
這幾個狀況並不稀奇,而是很多人的親身經歷,長期以來都有不同世代的人遇過。
「學習者內容」是另外製作的,在過程中經過了刻意的設計、增刪、改寫。也就是說,它們最大的問題是往往過於簡化、不夠自然、缺乏變化。
而且,「學習者內容」經常比較單調,會讓你沒辦法體會到英文好玩的地方。換個角度想,如果今天你有外國朋友想學中文,你會推薦他們永遠只接觸華語教學的對話課本和文法書嗎?
(對,你沒看錯,華語也是有文法書的,不過通常是稱為「語法書」。我剛好修過華語學程,雖然我很喜歡中文,但那些語法書有時我看了也會頭昏眼花,或是看一看開始覺得中文無聊了。)
2. 不要長期只依賴「學習者內容」
很多人習慣只使用「學習者內容」,但沒有意識到它們隱含的瓶頸。
我不是在說這類內容一無是處,我想強調的是,絕對不能長期只依靠它們。
把「學習者內容」當成學英文的唯一來源,會帶給你什麼問題?我用 helpful 在 Oxford 字典的例句示範給你看:
The staff couldn’t have been more helpful.
這句你看得懂是什麼意思嗎?(先想一下,再往下滑。)
答案是:那些員工非常熱心。
我特地挑這一句示範,是因為它很短,就只有七個字,而且沒有出現什麼難字,照理說不會有什麼問題。
但是,如果你很少接觸「母語者內容」,就不容易知道它是什麼意思,因為:
• 你可能會覺得這個文法很陌生
could 你一定看過,那「 could have +過去分詞 」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?這個用法是用來指過去的事,表示「之前」。
• 你可能會覺得這種句型很陌生
乍看 The staff couldn’t have been more helpful.,好像長得很奇怪,其實它跟大家比較熟悉的這句邏輯一樣:I can’t agree with you more.
我改寫一下,讓你比較好懂。
I can’t agree with you more.
= I totally agree with you.
The staff couldn’t have been more helpful.
=The staff were very helpful.
這兩句都是用「否定+more」、「不能再更多了」的反面形容,來強調「非常」、「相當」的程度。
先不要急著覺得英文很奇怪或麻煩,其實在中文,我們也有用類似這種反面說法,來強調「很」的程度喔,例如:「好不快活」,其實是表示「很快活」,或是「好不熱鬧」,其實是表示「很熱鬧」。
這類用法在英文是很自然的表達邏輯,只要你接觸夠多的「母語者內容」,就會對這種句型比較熟悉。但是如果你平常都只看「學習者內容」,遇到這種句型就容易覺得卡卡的。
如果你想真正理解母語者在用的英文,就一定要多多接觸「母語者內容」,不要只是停留在「學習者內容」打轉。
3. 當你選對內容,才是真正的贏在起跑點
挑選對你真正有效的內容有多重要?
打個比方,假設你目前程度是在 A2,投入一樣的時數和認真的程度,一份學習菜單是只有「學習者內容」,一年下來,你頂多可能只能到 B2。
另一份學習菜單是你專攻「母語者內容」(或是至少有混搭一部分),一年下來,或許你是有辦法進步到 B1 的。
所以,不管你是自學英文,或者有在上課、使用老師的指定教材,我都由衷推薦你一定要留意:
1. 目前接觸的內容主要落在哪一類?
2. 要怎麼增加對你真正有效的那一類?
4. 如何增加母語者內容的比例?
有些人想到母語者內容會擔心,怕很難。其實不一定。
你可以先從熱愛的地方下手,像我有學生打電動是用英文介面,看 NBA 比賽的講解,也都是聽原文。
或者,你看過的英美影集、動畫,或是聽過的英文歌曲,這些都是很好的素材,可以減少你要付出的認知成本。
當然,最好也利用滑手機的時候,增加自然而然學到英文的機會,把手機改成英文介面吧,你已經很熟介面了,換成英文後,也可以自然而然習得(acquire)英文怎麼說。或是用 IG 時,追蹤母語者的帳號。
最後,如果你還是覺得目前的程度使用「母語者內容」負擔較大,別擔心,還有一個折衷方式,試著在「學習者內容」之外,混搭「類母語者內容」,也是很好的好方法喔!
有效的英文學習要素二:多咦多唸
什麼是多咦?就是要覺察。什麼是多唸?就是要開口模仿。
1. 如何多咦多唸?
比方說,在聽到母語者講英文時,我們要開啟腦中的小鈴鐺,要讓它持續響起「咦?」:
咦?原來對方是這樣說的!
咦?這跟我原本說的,有什麼不同?
接下來,務必還要開口唸:在唸的同時,也要一邊去聽自己的聲音,一邊感受自己舌頭、嘴唇、牙齒之間的動作。
等唸到開始熟練,再追加至少三遍,好建立肌肉記憶。
2. 少了多咦多唸對你的影響
有些人雖然會接觸「母語者內容」,卻發現英文進步的幅度不理想,為什麼?有一個主因就是沒有搭配多咦多唸。
沒有多咦,你再怎麼聽,腦袋裡可能還是只容納得了原本的錯誤知識或是中式英文用法。
沒有多唸,就算你聽或讀了好內容,等到你需要親自說寫,會碰到無法自然或流暢使用的障礙。
不管你是想升級聽、說、讀、寫當中的任一項技能,甚至是加強單字、文法,都有「咦咦咦+唸唸唸」的用武之地。
舉一個我帶過的高三生為例,他原本沒有補過英文,到了高三發現「單字背不起來」的困擾,嚴重影響他作答。
了解他的情況後,在課堂和作業的引導上,我幫他設計了多多唸出聲的學習菜單。開始上課後不到兩三個月吧,有天學生主動告訴我,困擾了至少一兩年的單字健忘症,已經痊癒了一大半(老師灑花的欣慰時刻)。
由衷推薦你體驗看看,有效的學習招數,就是這麼樸實無華,又威力無窮。
有效的英文學習要素三:要存句子
1. 把句子視為你的存款
先問你一個問題:對於理財,你覺得「賺得多」跟「存得多」,只能二選一的話,哪一個比較重要?
答案應該是存得多,因為存下來的東西才會真的變成你的,當然,你有辦法賺多又存多的話,even better!在這個道理上,學英文其實也就跟理財是一樣的。
很多人一直在學英文,但那些英文都沒存下來多少,沒辦法變成自己的。
比方說,有一次我在多益班,問學生他們農曆年放假做了什麼,大家不約而同都說在過年期間,看了幾集 Emily in Paris(艾蜜莉在巴黎)。我問他們記得劇中什麼英文的內容嗎,每個想一想後,都笑著回我說只記得劇情。
這樣太可惜了。
就算你賺很多,沒有把錢存下來,到頭來還是口袋空空。換句話說,你再怎麼上課、反覆背單字片語、認真研究文法、觀看教學影片或影集,沒有存到句子,等你要用時,就很容易腦袋空空。
推薦你也養成儲蓄的習慣,每次你接觸英文,都要存一些句子下來,落袋為安。
2. 存句子其實是比較省力的偷懶招數
如果你習慣都只記單字片語,或是如果你對學習已經比較有概念,都是記語塊(chunk),我都想推薦你試試改成練句子。
這是因為我看過太多社會人士和在校生,不管他們是跟外國人溝通,或是準備口筆試,都會遇到各種「說寫卡卡」的狀況,但是等到那個時候才發現,期限通常都很趕了。
說寫就跟重訓一樣,要看得到改變,需要累積一定的時間才能發酵,到臨頭才練的話,你會容易更挫折跟心累。
與其這樣,你還不如一開始就記憶+練習句子,這才是一勞永逸,更聰明的偷懶方式。
小叮嚀與複習
就像一開頭提到的,在 Atomic Habits 一書,慘敗到爆的英國自行車國家隊,在歷經教練所做的各種調整後,練習的成效開始爆發。
學英文也是一樣,當你把「過程」調整對了,「結果」自然就會對了。記得審視你的學習過程有哪裡需要調整,以上就是有效英文學習的黃金 3 要素,由衷推薦給你,Happy Learning!
| 母語者內容 | 學習的素材不要只有依靠「學習者內容」,要盡可能搭配給母語者看的東西。 |
| 多咦多唸 | 多咦: 觀察母語者是怎麼用的,不是覺得懂就算了。 多唸: 要唸出聲+去聽自己的聲音+感受自己舌、唇、齒之間的動作。 |
| 要存句子 | 每次接觸英文時,都要以句子練習+記憶的單位,練到可以自然說寫為止。 |
延伸閱讀
🔖 【保持英文進步的黃金 3 要素:下】試著加入英英字典、英文字幕這些「類母語者內容」
🔖 20 個讓你走冤枉路的學習習慣小測驗,看你中了幾個?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