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個月 5/20 要國中會考了(老師覺得考試日的諧音可愛)。週日晚上一對一的課,上線沒多久,小朋友就透露了求救訊號。
她說前幾次模擬考表現都不錯,偏偏在最後一次的四模,忽然每科爆爛,而且朋友都考很好,導致她情緒低落、信心崩盤。
聽她啪啦啪啦了一連串,有點難想像這個向來健談的孩子說她「前一天還心情糟到完全不想講話」。但我沒有出聲戳逗她,只是繼續往下聽。
也開始逐漸意識到,小朋友此刻需要的,並非單純的一雙耳朵,而是提了至少兩次的「不知道怎麼辦」。
.
我提議,其他科你有沒有辦法去問學校老師或補習班老師,找出問題點在哪?她語氣落寞,「我知道問題點在哪,要不是不會,就是粗心。」
但我覺得這太籠統了,還需要定位出更多更加具體的細節,「英文我現在陪你找。」其他科目就超出我的守備範圍。
我們找的是英文聽力。這孩子耳朵挺利的,升學考一直不用擔心這塊,因此上課多是在加強單字量、閱讀,或是她想問的文法。
罕見的是,剛結束的四模卻讓她哀嚎:「這次連英聽都錯三題,很奇怪,我明明都聽得懂啊!」
模擬考學校沒有給音檔,我們只能就她拿到的文字解析,來挖掘可能的問題點。
過程中我發現,她有一題寫錯主要是因為生活知識不足,這個就算了,小朋友經驗有限嘛,每次遇到每次補起來即可。
我比較在意的倒是有兩題。一題是敗在她先入為主的定見,把 weeks 當成 months。
另一題則是卡在她腦補。前面男生有說自己分手,後來再去其他地方的途中遇到一個女生,小朋友以為接下來的內容是兩人開展戀情。
她之前跟我聊過會看愛情動漫。「你是不是聽到男生後面遇到那個女生,就自動腦補日本動漫的劇情?」
「對,應該是。」她笑了,聽起來有點不好意思。
要對付這些狀況,我說:「你要去聽每個字,每、一、個、字、都、要。」(很想拿出刺青刀刻在她手臂上)。
.
保險起見,徵求小朋友的同意後,我當場帶著她,把去年度會考的英聽考古題,每一題都從頭聽到尾,逐一測試理解程度。
整個流程跑完後,又浮出了另一層發現,也是她最大的問題點:心態過於自信馬虎,覺得聽到關鍵字就好,其他字都不用管。
例如有一題是考獨白,她發現答錯時,有點錯愕。我一句一句問她講者說了哪些字,其中一句她前面的字都抓到了,後面則有兩個字一直聽不出來。最後還輕率回我:「哎呀,那個不是重點啦!」
「那兩個字是 fire department,透露了講者的身分背景,正是其中一個重點好嗎?!」
.
小朋友呆住,回神後跟我說:「可是學校老師都只說關鍵字、關鍵字的啊!」
我解釋,如果你今天聽力不夠好,當然就只能靠關鍵字。但如果你是做得到的,那為什麼不直接一起把每個字都聽清楚?
考試只要聽關鍵字就好,很多人的確都這麼建議。
問題是,就我遇過的在校生和社會人士來看,一旦養成永遠只注意關鍵字的習慣,其實是有風險的,往往弊大於利。
其中一個缺點正是小朋友這次遇到的問題:他們以為的關鍵字,不見得真的是關鍵字。
.
在抓到真正的問題點,加上幫她打完強心針之後,我又趁機洗腦了一次。
你現在跌倒,總比會考時或到高中才跌倒來得好吧?現在發現每一科哪裡不會,剛好就全都趕快補起來。
像我遇到高中生的爸爸媽媽來約上課時,他們常常都會提到:「我兒子、我女兒以前國小跟國中考試,明明都考得不錯啊,怎麼現在變這樣?!」
因為那些小孩有些人就是跟你一樣,覺得只靠同一招走天下就好。以前考試比較簡單,你用那一招還過得了關,可是不會一直行得通下去的。
這些以前都跟你說過了,你當時都聽不進去,覺得「這跟我有什麼關係?!」(搭配欠揍口吻。)
這次踢到鐵板了齁。現在早點踢到很好啊,還是你想等到會考或是高中再覺得痛?
孩子又笑了,說她不想。
.
「可是現在只剩 29 天了!」小朋友後來忽然提到心中另一個放不下的點,擔心想要補洞的話為時已晚。
我沒有去確認天數,就直接順著她說的時間:「可是,你現在好好、認真念的話,效果也可能一天抵兩天,這樣不是就等於有 58 天嗎?」
聽到這邊,大概是對於大考倒數時刻的焦慮得以解除,也發現了其實事情真的沒有像她原本認定的那麼絕望,孩子才又放鬆、復原了一些。
.
螢幕另一邊身為老師的自己,則默默慶幸。還好,後來決定要再謹慎一點,確認這次的英聽警報,到底是單一的突發狀況,還是潛藏了什麼問題,所以帶著孩子一題題把考古題給走完(合十)。
要是我們只有停留在前面學校模考的檢討結論:「去聽每一個字」,按照這孩子的個性,很可能下課後就自動銷毀記憶了,畢竟她以往光靠同一招,就能暢行無阻。
人往往就是要等到親自踢鐵板或撞牆,要真的夠痛,才有可能啟動調整自己的意願。
就像我不時提醒學生的:「你在看待自身的學習時,一定要考慮到人性。」老師在面對學生時,也一樣最好不要漏掉人性的考量溜。
【師生相處記事】模擬考踢到鐵板,腳痛心更痛的孩子
186
